德国对外军售逆势增长

发布时间:2024-04-28 03:58:00 来源: sp20240428

新年伊始,德国政府宣布多项“含金量”较高的对外军售合作项目,同时披露安全政策转型以来的军售成绩单。报道称,在德国经济整体低迷情势下,对外军售逆势增长,成为朔尔茨政府的缓压器。但新安全政策持续“加码”军备建设,引发的“双刃剑”效应也逐渐显现。

开年大单不寻常

在多项对外军售合作项目中,德国与沙特的导弹交易引发外界热议。德国联邦安全委员会已批准向沙特出口150枚IRIS-T近程空对空导弹。这是2018年以来,德国首次批准向沙特出口武器。6年前,德国以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案和沙特参与也门冲突为由,暂停了对该国武器出口。

此次出口的导弹是德国军火库中“沉睡”多年的“箱底货”。尽管德方称,改造升级后,杀伤力仍不容小觑,但对于“财大气粗”的沙特而言,并非急缺。

德国主动“开绿灯”,一方面是基于政治算计,以军售贸易打开外交合作局面。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表示,沙特在当前中东地区冲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,有助于防止该地区发生大规模冲突。有分析称,无论是现实能源安全,还是战争后期地缘格局重塑,德国都需要转变对沙特的态度,增强在该地区的存在感。另一方面,经济提振乏力又缺招法的德国政府,希望在沙特武器采购中“分一杯羹”。此次出售的IRIS-T近程空对空导弹,是沙特空军正在使用的产品。德国可以说是“投其所好”,并借机谋求扩大合作领域。德国政府内部就传出消息,有望在向沙特提供“台风”战斗机问题上继续“开绿灯”。

在开辟中东市场的同时,德国在欧洲军售市场继续保持“深耕”姿态。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宣布,向乌克兰出口的“豹-1”等武器将在2024年如期交付。值得一提的是,因东欧冲突延宕,德国政府已向军工企业派发有效期至2029年的长期合同。报道称,德国此举保持了本国军工活力,并借机以本国军工为底盘,填补欧洲弹药库的空白。

在推动对外军售的同时,德国也加快了军购步伐。近期,德国与罗马尼亚、荷兰和西班牙,联合采购总金额55亿美元的1000枚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,以弥补欧洲“虚空”的导弹库存;拉拢挪威、意大利和芬兰与美国雷神公司签订3.44亿美元的“风暴之锤”炸弹合同。外媒分析,上述大单虽以外购为名,却给德国军工企业增加了大量订单和工作岗位,预计资金回流率达20%。

炒作军售成绩单

随着年度收官,德国2023年对外军售总体情况也浮出水面。德国批准出口的军事装备总价值超过117.1亿欧元,同比增加40%,较2021年历史最高点增长25%,其中作战装备类约61.5亿欧元。

德国90%的武器提供给了欧盟和北约国家,以及日本、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。前六位分别为乌克兰、挪威、匈牙利、英国、美国、波兰。除乌克兰外,出口额增幅最大的国家为以色列,总金额逾3.232亿欧元,是2022年的10倍。

朔尔茨政府表示,德国海外军售创下新纪录,是安全政策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。即使排除乌克兰因素,德国联邦政府2023年批准出口的武器总金额也超过70亿欧元。他指出,在前总理默克尔执政的16年间,德国对外军售仅有3年突破70亿欧元。

德媒称,与经济指标相一致,德国军工产业正在扩大生产规模,莱茵金属公司基本处于“三班倒”,生产岗位员工增加了20%,军用传感器生产厂商亨索尔特工人数量增加了15%,生产军用无线电设备的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近期招募了2000名新员工,还开辟了新的生产线。此外,多家德国军工企业已启动境外办厂计划。德媒分析,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“余震”仍对欧洲经济和产业链产生负面影响,但德国军工已建立起较为稳定且具有韧性的生产链条。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发言人称:“从最精密的芯片到普通服务器机架,都在德国境内生产。”

贝尔伯克认为,2023年德国对外军售取得了不错成绩。大规模支援性军售和补充性采购,为德国在欧洲防务一体化等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支撑。

“双刃剑”效应外溢

报道称,过去一年,德国经济萎缩约0.3%,军火生意却逆势增长40%。数据反差的背后,是德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引发的“双刃剑”效应。德国在野党就指责,朔尔茨政府正在将德国带入所谓“战争经济”模式,此种模式“持久性不强,存在数据泡沫”。比如,虽然德国对以色列的军售创下历史新高,但仅在数月前,德联邦国防军就投入35亿美元引进以色列防空系统,是年度对以色列出口额的近10倍。

也有分析认为,德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外军售和军备采购力度,只会将德国绑上北约“战车”,加剧欧洲阵营化对抗格局,不利于欧洲防务一体化建设。另外,德国军工重新崛起,直接触动了另一欧洲强国法国的利益,与法国提出的欧洲军工综合体相冲突。近期,法国也抛出被外界视为“战争经济”模式的军工发展思路。两国在军工领域的竞争,不利于欧洲共同防务建设。

德媒称,德国正转向以“务实盈利”为目标的产能化发展思路,在供给压力较大背景下,将在一定程度降低德系军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。(刘磊娜)

(责编:陈羽、刘圆圆)